新闻评论创意写作中需要避免的几种“硬伤”
新闻评论写作是对评论作者发现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观察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科学与社会人文学识的综合检验。通常认为论点、论据和论证是新闻评论的是那个要素,事实上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仅有这三个要素并不够,还要包括选题和结构这两个要素。也就是说一篇新闻评论要在选题、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上均能达到“出人头地”,才能堪称优秀。而这几个评价新闻评论优劣的基本要素,也是普通评论作者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新闻网站红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的发起人和连续两届评委之一,笔者在参赛作品评选中发现,一些大学生评论作品之所以没有获得好的成绩,大都在选题、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硬伤”。
一、论据中出现的“硬伤”
论据出现“硬伤”通常有论据违反常理、论据违反法律、论据不符合逻辑、论据错误、论据缺少新意和论据关联度低等几种情况。
1.论据不符合社会伦理和常理
一位作者在论述“区分‘的、地、得’的用法没多大必要”的观点时,拿开放性婚姻来作为论据,认为只要开放性婚姻只要夫妻双方都能接受,就没有必要反对。他在评论中写道:
“站在道德制高点来看,开放式婚姻有悖忠诚,尤其是肉体忠诚;但抛开社会对于婚姻道德的普遍期待,只要夫妻双方能够彼此认可这种相处模式,同时可以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继续维持现有婚姻的平衡,这样的婚姻理念似乎也无可厚非。”
作者的逻辑是清晰的,即开放性婚姻只要彼此认可又不伤害别人就没必要非议,“的、地、得”使用在大家认可又没有伤害的情况下当然也没必要反对。但是,他忘了一点,他论据中使用的开放性婚姻,不仅仅是夫妻之间达成默契的事,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现有社会环境下,有违社会公德和常理,很难获得普遍认同。这样的论据显然无法支撑论点。
类似的论据不符合常理问题,在盐城交警劝说骑电动车要戴头盔的宣传中也犯过。2016年12月15日,江苏盐城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官方微博@盐城交警发布的两张交通规则海报的文案分别为:
“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戴安全头盔,否则会被开奔驰宝马的同学认出来。
“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停车不越线,否则在路口会被开保时捷路虎的同学认出来”。
这两侧交通规则文案说理看似俏皮幽默,也很有创意,但是其使用的论据涉嫌嫌贫爱富,价值观有违社会公德常理,不仅不会被公众接受,还会受到批评质疑。
2.论据不符合法律规定
新闻评论写作的目的是扬善惩恶,激浊扬清,合理合法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很多评论并不能做到这个基本要求。
一位同学在论述怎样治理校园暴力、防止校园凌霸现象时提出的观点,竟然是“向校园凌霸说不,‘以暴制暴’未尝不可”。这种提倡以暴制暴的说法,显然有违现有法律规定。甚至存在教唆校园暴力嫌疑。
另一个同学在论述“黑科技”软件不该被禁止时,使用了这样的论据: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一方确实对婚姻不忠,另一方用该软件来取证,连法律都无法判定其侵犯对方隐私权,你凭什么认为该软件不应该存世?”
事实上不管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不管出于任何目的,采用软件等监听、监视其中一方,都涉嫌侵犯对方隐私。这是法律明确禁止的,而不是上述评论中所说的“连法律都无法判定其侵犯对方隐私权”。这种使用违反法律规定的论据,不仅没有说服力,也为法律所禁止。
3.论据错误
网上经常会有嘲笑知识无用、读书误人的各种说法。其中最常用的段子是联合利华香皂包装生产线的例子。
“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
‘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2)能吹是多么的重要的。”
这个段子从创意写作的标准来看,的确很有创意。但是作为表达观点的论据来使用就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不仅存在偷换概念的弊端,而且还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据考证是子虚乌有编造出来的。
4.论据典型性、相关性不足
论据典型性强和主题相关性密切才更有说服力,在评论论据选择上必须尽量选择那些典型性、相关性较强的论据,这需要平常多做积累。在重复掌握论据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好中选优,而不是以次充好,勉强应对。
一位同学在论述要加强雾霾治理时,使用了“人血馒头”这样的论据:
“可以说当今英美良好的空气环境都是吃了前人的人血馒头,还记得谭嗣同被捕前说的那句话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所以如果想快速获得蓝天,没有人血馒头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也许作者是暗含治理雾霾必须要杀鸡儆猴的观点你,但是,从他曲折隐晦的论证中,很难领会其中的真实意图。这种论据显然不利于作者观点的表达。
相反,一位同学在论述规则的重要性时,使用了胡适的说法,就很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论据中出现的“硬伤”比较常见的还有论据陈旧问题。比如以论述孩子的重要,就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这样论据。这种老生常谈的论据非常影响说理效果和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论证中出现的“硬伤”
1.论证不符合逻辑
一名同学在论证我们中国足球水平低下问题时,认为是我们国内重视不够的原因。他引用了国内一名足球解说员的说法:
“如果你是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踢足球吗?
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支持班里组建球队吗?
如果你是校长,你的学校有足球队吗?
如果你是市长,你知道你的城市有多少足球场吗?
如果你是房地产商人,你盖的小区里有足球场吗?
中国足球上不去,不是几名球员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国内对于体育比赛项目非常重视,对于足球也不例外,这些年从花大力气引进国外知名足球教练就能看出,而且包括高层领导都十分重视足球运动。足球上不去原因绝不是重视不够。
从评论作者论证的逻辑来看,因为你们不重视——小区里没有足球场,班里没有组建足球队等等,所以我们足球上不去。这个逻辑看似有理,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小区不仅没有足球场,也没有排球场,班级里不仅很难组织起足球队,排球队也未必都有,但是,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排球上去了,足球没有上去?显然不是因为重视不够的原因。相反,马拉多纳等球星所在的小区里也未必都能自建足球场。
另一位同学在批评广东省发布了“志愿广东,信用南粤”广东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计划举措的评论中,认为广东省“志愿者将可以享受升学就业优先录用、消费折扣、入户积分、优先申请廉租房等诸多便利和优惠”的做法,会因为“物质激励淹没了志愿精神”,同样不符合逻辑。物质激励也好,精神鼓励也罢,都是为了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志愿活动,物质和精神历来不是绝对对立矛盾的。
2.批驳的靶子虚假
驳论是论证的常用手法,但是,一些评论作者在通过驳斥别人观点来表达自己观点时,往往把别人的观点归纳错了。导致自己徒费精力去驳斥一个并不存在的观点,这种“大战风车”式的做法是驳论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
一位评论作者在评论自媒体“刷阅读量”弊行曝光后,一些原本阅读量10万+的公众号们纷纷“裸奔”事件时,归纳出“一些人就此得出结论,‘自媒体完了’的言论又再度占据公众眼球”的结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没有通过少数造假自媒体的裸奔就得出自媒体完了的结论。因此,他无论如何驳斥这种“自媒体完了”,论述“笔者认为,泡沫的戳破不应该是自媒体的末日,反而是重生的良机”的观点,都是徒劳无益的。
我当时对这篇评论做了这样点评“作者以这样一个不存在的观点来批驳,事实是自己虚构一个‘盾’,然后用自己的‘矛’来戳这个不存在的‘盾’。”既然靶子是虚构的且不堪一击,又怎能证明你的“矛”锋利有力呢!
一位作者在批评海淀区教委在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发生后,发文要求各校成立“防止学生欺凌和暴力教育”工作小组的做法是“机构依赖症”,并认为这种“凡事先设工作组、特别办,依赖于设置机构去解决问题,某种程度上是行政系统机制失灵、治理无能的表现”。
事实上,这种工作组是临时协调机构,对于集中解决一些临时性问题有一定作用。并不是那种固定占用编制、财力的机构,没必要非要和机构膨胀、机构依赖联系在一起。
除了,论证逻辑和批驳观点虚设等问题,论证缺少效率和条理,东扯西拉,细枝末节太多也是论证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三、论点立意中出现的“硬伤”
1.立论陈旧,老生常谈
立意缺少新意是评论写作常见问题,也是评论写作中最致命的问题。如以为作者在批评北京和平里医院两名护士在聊天中自曝戏弄重症病人事件时,其核心论点是“呼唤职业素养的回归”;一位作者在批评利用互联网诈捐现象时,提出的论点是“规范‘互联网+慈善’行为,无非两种手段,一靠自律,二靠严管”;一位作者在批评网民围观乔丹“出轨门”事件时,提出的观点是“警惕伦理与法律的错位”。这些评论立意几乎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够想到。这样老生常谈的评论显然没有多少价值。
2.立意空洞,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一位作者在为如何治理校园暴力,消除“校园小霸王”问题,提出的观点是用爱包容。
“如果真的想做点什么,与其盲目跟风谴责曝光,倒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尽自己所能地传递温暖,用爱去关怀整个社会,将校园欺凌者包裹在爱中,化解掉其身上的戾气和暴力倾向。”
虽说这种观点比起“以暴制暴”来更胜一筹,但是,“爱”不是万金油,如果解决任何事情都停留在“爱”层面,就像解决任何事情都呼吁加强伦理道德一样空洞乏力。
3.就事论事缺少提升
很多评论写作没有深度和高度,很大原因就是作者停留在某一新闻事件层面,没有归纳同类事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层面。比如批评张靓颖母亲不该把儿女私事晒到网上,就只会就事论事,历数其母亲的不是。批评罗尔网络募捐事件,就反复叙述罗尔事件细节,然后事无巨细加以辨析,看不到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互联网管理、医疗保障等更加重要的社会问题。
四、题材中出现的“硬伤”
题材中出现最大的“硬伤”是题材选择不准,超出自己驾驭能力问题。任何一个评论作者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和表达风格特点,这就决定了评论作者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发表看法,都写出评论作品。比如有的作者文笔较好,就适合写一些题材“轻软”的社会、文化和娱乐新闻评论。而一些作者专业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就适合写一些政治、经济等专业性评论和一些题材“正硬”的评论。
一位作者在批评一男子在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列车关门时突然强行冲门,冲向站台,结果脖子被门夹住的新闻事件时,写了一篇《我们究竟在急什么?》。这篇评论属于典型的题材轻软型的社会评论,这样一些看似轻巧,有些“软”的评论题材,需要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丰富的材料积累,这样才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但是作者缺少表达功力,语言材料平淡显然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
我在评审评语中以木心的《从前慢》为例,这篇同样是写“不要急”的文章,简洁而又有趣。
《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同样写“不要急”的评论还有童大焕《中国你慢些走 等一等你的灵魂》:“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位公民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位公民都不被‘时代’抛下!”
虽然表达意思一致,都是建议“不要急”的评论,但表达能力、表达水平,高下立见,非常人能比。
一位作者在写作一篇“为北京高校不再扩大办学规模点赞”评论时,由于选题超出自己的材料积累和驾驭能力,写出的评论不仅流于表面,而且缺少可读性。这与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表达风格不匹配都有关系。
还有一些常识性和专业性话题,在写作上也有更高要求。对于常识性话题,或者作者在写作中能有新材料,能够用新材料弥补观点的平淡,或者能够写出趣味,用趣味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否则,像“社交平台不应成为负面情绪的放大镜”,“公民信息安全岂能置于法外之地?”,“虚假‘儿童专用’商品,坑爹又坑娃”“遭遇低价游陷阱,别只怪‘老人太傻’”之类常识性选题,写出来只能味同爵蜡。
一些专业性强的选题,在写作上更需要有研究积累。如果没有研究积累,非要赶鸭子上架去写一些专业性评论,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乱弹琵琶,乱开药方。如“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性别教育”,网络视频如何治理等选题,就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非专业层次人来写只能停留在高度重视、加强法制、提高道德等废话层面。
五、结构中出现的“硬伤”
题材选择与否解决的是作者写作能不能的问题,而结构问题和论点、论据和论证一样解决的是评论写作好不好的问题,其中,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评论的“血肉”,而结构是评论的“骨骼”。
评论结构中最常见的“硬伤”是结构不合理,甚至结构混乱。有的作者对文章结构缺少合理安排,或头重脚轻,或拖沓繁杂,或者缺少变化。
一位评论作者在写作“对温州民房倒塌事故别再一味感动”评论时,虽然这篇评论题为“别再一味感动”,但前面6-7段都是写感动相关内容,感动的部分占比超过一半,而文章主体反思部分不仅占比太少,而且还欠力度。这是典型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位作者在批评“全程监控教学”现象时,在开头和结尾采取改编歌词的写法。
(开头)“‘简单点,改革的方式简单点。全程的监控请省略,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情节。’改编几句歌词,用以表明笔者对《中山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中,中山大学拟‘对教学实施全过程监控’的态度。
(结尾)“‘别逼上课的师生即兴表演,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底线,顺着监控的眼睛,被动显得那么可怜。’同样借用改编歌词作结,全程监控教学绝不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方。”
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不仅冗长无趣,而且缺少变化。显然在写作表达和结构上缺少创意。
写好新闻评论,对作者的能力、素质和技巧都有很高要求,而避免出现一些常规性、常识性失误,是最基本要求。写好评论,不妨先从消除写作的不足,治好写作的“硬伤”开始。
(全文发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作者陆高峰系浙江理工大学传播系主任、评论家,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发起人之一、评委。
- 如何看待评论写作中的“炒剩饭”现象 (2014-09-21 0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