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感动注定是一种“矫情”
黄狗努力将白狗刨向路边
近日,一段《好一对“狗男女”》的视频,在网络上疯转。视频的内容是,一只母狗在马路上不幸被车撞身亡,公狗不离不弃守护身旁。这段视频感动无数网友,网友纷纷把现实中人的爱情跟小狗的爱情相比对,并感慨“落泪,感动得无地自容。”(9月16日《成都商报》)
如果不假思索的看了这段视频,然后被这篇新闻煽情的文字所牵引的话,你真的会感动的。甚至不由得会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狗生死相许”。并且会由此引申到人类社会,假如人都像狗这样用情专一,那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啊!进而会得出结论,人只会尔虞我诈,动物却那样的多情多义。有这种感慨的人,并非个别,有兴趣的话,你翻阅一下各大网站新闻的跟评,就会发现到处都飞扬着感动的眼泪,到处都是对狗的誉美之辞。
关于义犬的故事,我听过不少,大多都是绘声绘色,让人难以提出怀疑。当然从感情的角度出发,我也希望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其中最著名的“人义犬忠”的故事就是邓世昌与爱犬的故事了。据说当年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致远舰”身受重创后,欲全速撞击敌舰“吉野”号,但中途被敌方鱼雷击中,管带邓世昌与全船将士坠入海中,邓世昌养在舰上的一条狗试图搭救主人,但他誓与战舰共存亡,在推之不去时,只得抱着狗一同沉入海底。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曾经对此深信不疑,感动了很久。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却毫不留情的破坏了我心目中义犬的美好形象。当时在北洋舰队做教习的美籍军官马吉芬所著的《鸭绿江外的海战》,关于邓世昌与他的狗落水的过程,该著作是这样记述的:这时他的那只狗向主人游来,并爬到他的身上,迫使他松开了所抓住的东西,结果人和狗一起沉下去了。也就是说,邓世昌的狗不但没有救他,狗求生的本能反而加速了主人的死亡。
看完东西方两个不同版本的邓世昌与狗的故事,我宁愿相信后者的描述。我是农村出生的,小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狗,我对狗的本性是十分了解的。他对人产生依赖,也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最主要是原因是出于群体生活以及食物的依赖,如果人不能满足它的这些需要,那么他就可能会变成一只流浪狗。跟着主人还不如自己去找食吃,它为什么要对你愚忠呢?除了书上描写与传说中的义犬形象,在生活中我从来没见过。
因此,对于这个新闻中这只狗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以我的经验与常识判断,这只是一只发情的公狗,以它的智力无法辨别自己的“性伙伴”已经死亡,所以一直守在旁边等着与之交配,除此之外,我实在无法解读出更“高尚”的内涵来。这种解读,也许很多人认为过于冷酷与残忍,打碎了人们对理想中的那只“情圣狗”的美好幻想。但这验证起来并不难,只要自己养几天狗,或者是仔细把新闻中的视频观看一下,就会明白这种浅显的常识。
如果你情多想抒,那另当别论。望月怀远,登高思古,感物骋怀,触景生情,那是文艺范畴的事,与这个没有多大的关系。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个新闻,对于新闻事件的评价,是要基于对事实的判断。先入为主,或者强行把自己的情感,赋于新闻事件中的动物与人物,都是非理性的,也是幼稚与浅薄的。当我们的感动变得如此轻浮与廉价的时候,那么,这份感动也注定是苍白与短暂的,不是基于事实所以无法长久。
就正如前些时候,网上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的动物,除了喧哗与热闹外,又真的有几个人真正受到了感动,从此对人生多了一份眷恋与热爱?当泪珠比尿珠还充裕的时候,这泪珠也就没有多少价值。这时的感动就变成了快餐,开始泛滥。也许此刻还泪流满面,转瞬看到一个搞笑的内容,又会破啼为笑了。我们除了在这些感动中,更多的觉得人不如禽兽、禽兽比人强,徒增加一些消极、厌世情绪,并没有对其他的人和事有任何实际的帮助。
被这种虚幻营造的东西所感动,而自己的同类却无法感动自己,当一个老人上车没有人让座,马路上随心所欲的闯红灯,看到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气定神闲、熟视无睹,那么这种感动注定是一种矫情。因为你的同类都感动不了你,虚无的感动又能持续多久呢?收起那些矫情吧,当我们在喟这世间还不够温暖,还不够美好,那么我们何不少一些廉价的感动,行动起来,让她逐步变得美好?
- 廉价的感动注定是一种“矫情” (2009/9/18 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