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克服“文山会海”的三重认识视角

2009/2/16 0:34:06 [稿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刘永涛]
  长期以来,“文山会海”几近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机关病。在这一沉疴痼疾的背后,到底吞噬了多少纳税人的血汗,已无法统计。尽管如此,这巨大的铺张挥霍,也并未为那些生活困苦的群众谋来多少实利。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然而却又苦于无“良药”可医。
  
  然而今天,我们要真正医治“文山会海”,并真正转变干部作风,倡导求真务实,就必须回归问题本源,进而从本源上摸清“文山会海”这一痼疾的的“脉象”,更以一个新面貌来迎接即将在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在此,有三个方面的认识亟须端正。
  
  第一,克服“文山会海”,并非从表面上精简文件与会议。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克服“文山会海”,制定了许多量化指标,规定一个部门一年内只能开多少次会议,会议时间长短也有明确的级别限定。这无疑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这些事例极为普遍,恕不一一赘议。
  
  事实上,那些地方政府硬性地限制开会次数、缩短会期以及有关领导出席次数和规格等,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这不必存疑。因为文件内容的长短,会议次数的多寡以及开会时间的长短等,与求真务实、提高执政效率并无关联。相反,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会议,也不该在几个小时或半天之内开完而敷衍了事,而应当多花些时间多开几次会,最终把一些问题或细节研究透彻。
  
  其次,克服“文山会海”,实质上是要扭转一些官员长期形成的且有害的“执政思维”: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会议胜利召开,工作也就圆满结束,一切仅停在文件上或会上。而找这些官员办事的群众,总会被告知“领导在开会”。当“领导在开会”成了一种社会常态后,这折射出的,无疑是一些政府官员已经严重脱离了实际与人民群众。或者说,政府官员在加大了执政成本后,反而降低了行政效率,本来该去基层调研的,却理所当然地泡在会议里。正是这种“理所当然”,这一机关病——“泡会”,对媒体的揭露与监督产生了免疫抗体。
  
  我并不否认会议作为一种执政方式的必要性,开会是一种有效且必须领导方式,但如果领导过多地忙于那些无谓的会议,层层治理机构都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报告贯彻报告,以讲话贯彻讲话”,那么结果必然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维护,也因此增加社会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我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一种只停留在会议、报告层面的“执政思维”面前,我的这些担忧与批评也许是微不足道,媒体对“文山会海”的批评已经够多的了。
  
  而分析这些“微不足道的担忧与批评”形成的深层原因,也就引出了第三个克服“文山会海”的认识视角,也就是:“文山会海”难以克服主要是官员们那种止于会上“执政思维”只向上——仅仅对领导负责,而不向下——对广大的老百姓负责,只要做做样子、开开会,把领导的讲话在会上照本宣科念几遍就算圆满完成任务,“欺上瞒下”盛行不衰。这是“文山会海”难以克服的最根本原因。我想,只有抓住了这一最根本原因,人们才会理智地放弃那种为克服“文山会海”而制定的硬性措施,或不会在开会次数、会议时间长短上作无用功了。
  
  我更以为,在现代公民社会,只有突破目前社会治理上如“只向上级负责”等等体制性弊端,扭转“执政思维”的方向,使会议上的思考延伸到广大的群众中间来,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人本理念,在社会治理上给广大群众以主体性地位,从而突破长久养成的执政陋习,科学务实、清正廉明也会仅是会议上的空口号了。一旦真正形成了这种科学务实的态度,那所谓的空话、套话或“八股式”报告也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如此一来,“文山会海”又怎有生存的空间?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