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没有“源创新”的骄傲是靡靡之音

2018-06-29 17:59:16 来源:红网 作者:肖玮 编辑:田德政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活力与成就有目共睹,例如被国外评价为“新四大发明”中的3个都来自互联网领域。不过,“一窝蜂创新”同样令人担忧。从共享单车到直播答题,模式单调,轨迹相似。“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盲目地跟风模仿,既伤害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6月27日《学习时报》)

  40年改革开放澎湃汹涌,没有什么比“创新”更能打动人心。创新有时就像不期而至的陨石,点燃了国人的发展梦和科幻梦;创新有时又像跳楼事件下的集群“哄客”,蹭点稀奇或者别有居心。当我们想要跑得更快的时候,恨不能“心生双翼”。其实,跑得太快或者太慢,都容易产生一种幻觉,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因为太快了,看不到屁股后的别人;太慢了,别人的屁股都看不到。“一窝蜂创新”,就是这个样子。

  这些年,我们在创新这件事上,是非常下功夫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7位。从全民大炼钢铁到全民疯狂创新,这固然不是一类语境,但是,历史上的任何狂热,恐怕都氤氲着值得警惕的味道。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为13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花了这么多钱在“创新”上,我们的创新成果或创新势能真的就“一砸见效”了吗?

  现实却给出了严肃而肯定的回答。为“创新”打CALL 的两个高频字,叫做“厉害”。就像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直言的,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好多日子,这话在朋友圈醍醐灌顶。一个常识是需要廓清的:技术发明靠的是天长日久的经验,而科学创新靠的是系统严密的理论。正如有人说的,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的创新,如果仅仅是技术上的“抖机灵”,而没有科学素养做支撑,这种创新,终究是“妙手偶得”,而没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可预见性。“芯片”上的脸色,大概只是核心技术上的冰山一角。离开科学素养的引擎,创新大概只是粗放的繁花,既经不起4K级的审视,也不会成为经典的风景。

  真正的创新,须青灯古卷、循序而进,在科学的版图上,遵守“源创新”的规律:既重视技术、更重视科学;既看重发现、也看重发明。摒弃浮躁之心,恪守坚毅之意,不会动辄就“骄傲”到不行,更懂得谦逊才是创新的人设与人品。

  一切梦想,终要落地。没有“源创新”的骄傲就是靡靡之音。在创新风潮退去之后,但愿我们的成本与投入不至于“裸泳到底”。

  文/肖玮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