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关于作文的作文,长沙中考生能答好?

2018-06-19 21:03:57 来源:红网 作者:陶知 编辑:王俞

  每年高考,都是媒体狂欢的节日。而高考作文命题,尤其引人关注。但今年长沙市的中考作文题,貌似要向上抢夺风头了——这道被称为“关于作文的作文”的命题,不仅让很多考生绝望而归,而且也让一众语文教育者大呼看不懂。

  题目要求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熟知出题套路的人指出,这是防止作文考题被宿构、被套作的手法,通俗点讲,就是不让押题押中。姑且不谈押题是如何在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下流行起来的,但反宿构、反套作成为出题初衷,却罔顾了中考生的心智与人生经验,将一个需要大学中文系学生乃至文艺理论工作者才够得上、谈得清的命题抛了出来,让人完全看不懂其真正意图何在。

  这想必也都是考生和老师不甘心的地方。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我们可以再看看这道题提供的材料:

  一位同学说:“写作应该说真话,抒真情,因为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另一位同学说:“可我们的经历太简单,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如果总是说真话抒真情,就有可能千篇一律,写不出新意。”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写作的时候就经常虚构,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三种意见,一种从他所理解的“作文价值观”出发,一种从初中生的能力角度出发,一种从应试得分的功利心出发,倒也可以说涵盖了实际情况。但颇为蹊跷的是,就没有同学认为,虚构作品呈现出的魅力有时又不是实事实情所能比拟的么?勿论中学生中流行的《三体》,就讲《西游记》,哪个孩子不曾被它迷得活蹦乱跳的?

  出题者也许试图营造一个开放的作文空间,允许考生去讨论虚构所能带来的价值,但其间也势必需要牵扯到虚构的原则,这已经不是初中生的能力所及的了。在应试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其实还部分肩负着道德教化任务的背景下,孩子们看到真实与虚构的选择题,你能指望他们能轻松跳跃到艺术创作的领域内去畅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实际情况是,他们已然被题目直接误导进入是“说真话”还是“可以撒谎”的是非判断里去了。

  如果不出所料,我敢打赌,很多学生的试卷上,应该都是写满了“诚信最重要”的表态,甚至还会反面立意“出于真情的谎言有时也是一种诚信”。在紧张的考场里,这是可怜的孩子们最容易抓到的救命稻草了。虚构的确不等于虚假,里面有艺术真实。但为博取高分,编造悲惨身世去获取阅卷老师同情的例子还少吗?这何尝不是一种不诚信?孩子的这种“旁逸斜出"也不是毫无道理,说不定是自己多次这样“虚构”博得高分后,在这则作文材料启发下的反思内省呢。

  有人为此题辩护:一是讽刺初中生和初中教师看不懂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二是认为考查学生思辨能力,是对作文本质的回归。众所周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高考议论文的题型,类似于我们时评工作者常写的文体;对训练记叙文写作为主的初中生是何其不合适?而思辨只是写作功能的一种。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未处于优势地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缺点,需要到高二左右才能初步完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而想象力则在初三阶段达到高峰。这些辩护者与其劝导别人多读点书,不如自己回家多学点中学生发展心理学。如果思辨是作文本质,那2018年南京的中考作文题“添麻烦了”,上海题“真的不容易”是用来考幼儿园小朋友的吗?我倒要为这种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以考查初三学生想象力为主的作文题点赞——满满的人文关怀,而不是故作高深地跟一群初三学生谈“任务驱动”与“辩证思维”。

  这个关于“作文的作文”题,其悖论就好比用语言翻译语言,用胳膊劲对抗重力。哲学家和科学家尚且挠头,你让初中生怎么得了?就算末了,出来了几篇满分作文,证明还是有人能写出精彩文章,又能怎地!成全几个韩寒却刁难了绝大多数孩子,值得恭喜吗?

  事到如今,命题已难纠偏,但如果可以亡羊补牢,最实际的是,不如丢掉这份命题中对于考生不切实际的部分,回到他们心智水平、认知标准,就听听他们是怎么谈真实,谈诚信,谈体验生活……毕竟,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宝物,如果孩子们六百字能说明白,那我们也算是有希望了不是?再说,万一有许多孩子为了符合题意,虚构自己从写虚构作文被成功教育成写真实作文的“成长故事”,我们该是点赞还是该拍砖呢?

  文/陶知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