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不应成为“角色错位”的挡箭牌
如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5月14日新华网)
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层关系中,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目的,但是各自的职责却有所不同。家庭的职责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陪伴孩子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而学校、教师的职责应该侧重于确保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品质、健康快乐成长,正如韩愈《师说》中所提到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诚然,让家长走进校园,适度参与教学管理,确实有着其积极作用,一方面家长可以更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切身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从而更加体谅和理解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对孩子的批评。但是,如果这样的家校互动丧失了一个“度”,家长的“适当参与”变成了“随叫随到”,“协调配合”变成了“越俎代庖”,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样的良性互动已经走偏了、变味了。
家庭和学校的职责模糊、家长和教师的“角色错位”,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显而易见。一方面,家长都有自身工作和事业,不是专业教师,不了解学校的值班报告、应急处理等制度程序,在值班、监考等很多方面并不能替代教师。这样既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也有可能因为出现紧急事件处理不当,导致及其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学生考试与自习情况本应纳入老师观察、思考与讲评内容,如果由家长来执行,既不利于老师掌握第一手材料,也不利于学生自习提问和师生交流。
家校共育不应成为“角色错位”的挡箭牌。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认清自己的职责。家长和教师应该多换位思考,强化沟通,互相理解。家长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对老师反映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及时帮助孩子弥补不足。学校和教师当然也要积极创造平台,搭建桥梁,让家长和社会适度参与学校管理,但是一定不能有打着“家校共育”的名号,有给家长摊派任务的情况发生。唯有家庭和学校、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你“松土施肥”,我“捉虫修剪”,才能让孩子这颗“小树苗”茁壮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文/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