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低龄化,你被相亲了吗?
今年春节,22岁的邵晓燕(化名)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相亲。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四的邵晓燕有男朋友,是自己的大学同学,两人已经相处了3年多,感情很不错。可在家人强烈要求和特意安排下,她还是走向了相亲场。因为突如其来的“被相亲”,邵晓燕很不开心。新学期开学,她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男友。(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婚恋观的不断变化,中国相亲者的年龄也愈渐提前,发展到今天,不少上世纪末的孩子已经走上了相亲的道路。他们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反倒主动接受,相同之处在于,其过程都由父母一手安排。这些还处在接受学习和面临就业的过渡期的大学生们,婚恋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却纷纷加入相亲大潮,原因是什么?
其一,中国在大学之前提倡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将自身重心放在学业上,父母和老师也不赞同孩子在大学之前发展亲密的男女关系。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这样的愿望在大学渴望得到满足后,也更容易倾向通过相亲、第三方介绍、组织活动等建立亲密关系。
其二,对“剩男剩女”标签化的片面理解,使得大众对大龄单身产生焦虑,加之父母不断在旁灌输“好的都被挑走了”的物化观念,更多的大二大三学生也开始对在大学没有谈恋爱产生危机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仅是对“相亲”一词排斥,不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所谓“见面”,但却丝毫不拒绝在校的各种联谊活动,这也是当代子女和父母代沟的一种体现。
其三,独生子女使得父辈对其婚恋走向极度关注。不少95后面临“被相亲”,由此产生的家庭矛盾层出不穷。这既代表着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早日考虑人生大事的美好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子女的掌控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相亲低龄化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人终其一生是需要生活在群体里的,对亲密关系的依恋也是正常需求。但父母若是在子女百般拒绝下执意强加,产生嫌隙和家庭矛盾则是得不偿失。
对于子女,当自身不愿意接受父母给予的相亲方式时,可通过及时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对父母敞开心扉,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原因和自己的打算。对于家长,应正视问题,若子女在大学已有男女朋友,应抱有积极的心态。若还没有,父母在这时不应急于张罗相亲,而应调整自身的焦虑,免得焦虑蔓延在子女身上,影响生活与学习。
文/柴萌蕾
- 期待大学生勇当“新型职业农民” (2018-03-21 23:14:02)
- 大学生进社区讲“爱国” (2018-03-17 16:26:32)
- 大学生服务进社区 学雷锋志愿服务暖人心 (2018-03-14 10:13:18)
- 大学生仅15%想当科学家 这个比例小吗 (2018-03-02 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