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APP”成“僵尸”,问题出在哪?
近年政府部门频频“试水”移动互联网,据记者统计,仅近两年,北京至少有20多个政府部门推出官方APP。不过,记者昨日体验17款“政府APP”发现,这些APP的下载量“冷热不均”,有的仅有几十次下载量。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开发的APP下载不够方便。此外,一些APP更新不及时,或者在手机系统升级之后无法使用,成为实际应用中的“僵尸APP”。(3月23日《新京报》)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当属APP了,不仅几乎每个公司都推出了APP,甚至一些个人的APP也被玩得风生水起,名利双收。政府部门搭上移动互联网的顺风车,试水“政府APP”,可谓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事实证明,一些“政府APP”也的确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少“政府APP”存在各类问题,有的甚至沦为有名无实的“僵尸APP”。
如果说“僵尸APP”是新鲜事物,那他们的前辈——僵尸政府网站、僵尸政务微博,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其实他们同出一门,只不过换了个不同的介质罢了,从互联网“僵”到了移动互联网。时尚时尚最时尚的APP,到了某些政府部门中就变成了“僵尸”,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政府APP”成了某些政府部门装裱政绩的道具,而非真心实意为民众提供服务、起到沟通作用的桥梁。互联网时代,一窝蜂开通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如今APP成为了追逐对象,三分钟热情一过,最后多归于沉寂,沦为“僵尸”。开通此类渠道,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指标任务的压力,以便顺利通过考核,好在工作总结里为自己加分添彩。只要考核通过,就万事无忧,哪还管他是否在正常运行,这样的东西归根到底还是做给领导看的,而不是做给民众用的。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考核方式了,究竟只是需要一个空架子做做样子,还是需要实打实的东西来真正为民服务?如果考核仅仅只是验收APP是否开通,而对后续的更新、运营等不闻不问,不形成常态化的考核监管机制,那只会有更多的“政府APP”沦为“僵尸”。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缺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专门人才。“政府APP”内容更新多由政府部门的职员兼职完成,他们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往往“脑袋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身体却还停留在过去”,在运营上就难免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不知道怎么说话,最后就变成了不说话。
再有就是一些政府部门惯性的权力傲慢使然,没有放下身段与民众主动交流的意愿与觉悟。开通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乃至“政府APP”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有些部门也有“言多必失”的考量,因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而被民众揪住“小辫子”遭致舆论狠批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宁可少说话,也不愿出错。不敢说话,最后也变成了不说话,我想这也是不少“政府APP”长期不更新的缘由之一。
要改变“政府APP”成“僵尸”的现状,就必须得改进考核方式、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以及推进政府部门观念的革新,以适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与民众的交流。让“政府APP”必须说话,也知道怎么说话,更敢于说话,才不至于沦为劳民伤财的“僵尸APP”。
文/夏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