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好生态链,促大学生成创业主体
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生态究竟如何,正在北京准备“两会”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孙维带来了一组调查数据。围绕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孙维联合有关机构用大半年时间,对33744位在校大学生、5357位毕业两年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者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有接近七成的人目前创业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还有17.3%的人的创业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而通过创业能够收入过万的人,仅占1.6%。(3月5日《环球时报》)
在一个个“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前,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主动选择。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难题,也为大学生成功成才开辟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途径,同时也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契合、相呼应。
如果说之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多的是着眼于缓解就业问题,那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的鼓励创业又更多了几分深层次的含义。在传统经济不够景气的大背景之下,创业已然成为了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力量,同时自主创业还肩负着助推全社会创新的重要使命,因而可以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业,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大学生知识储备充足、想法多、有冲劲,只有促使大学生成为创业的主体,我们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风起云涌、千帆竞渡。
尽管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也颇高,“64.9%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想法”,但这些利好与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却似乎没有换来一片明媚的春天。大学生创业者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近七成的人目前创业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处于亏损状态的也不在少数。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下,貌似“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学生创业缘何却“成者寡、败者众”?是我们的政策落实没到位,还是高校的就业辅导没做好,抑或是作为创业者的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呢?
在孙维的调查中提到:相比老师、专家和投资人,在校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让成功企业家、曾经创业的学长来作为自己的创业导师。这是广大创业学生的心声,也是我们高校在就业辅导中存在的弊端。就业辅导的主体为高校教师,他们往往有充足的理论,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就业辅导更多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纸上谈兵”。老师说起来头头是道,学生听着也深以为然,但真创起业来却发现与老师所讲的千差万别,最终导致创业草草夭折。这就要求高校在今后的就业辅导过程中,调整思路、转变策略,更多的邀请具有成功经验的一线创业者参与其中,加强校企合作,真正将就业辅导的理论联系实践,为大学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孙维的调查中还提到了政策落地不好的问题,“应该说能够想到的都想到了,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政策的落地性不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分享到这些政策红利。”这提醒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不仅要用心制定出为创业保驾护航的各项政策,更需要在政策制定之后,主动作为,及时听取创业大学生的反馈与意见,打通存于各处的“肠梗阻”,保证这些利好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创业的大学生。好的政策要想发挥实效,还需要好的落实,这是被实践千百次证明的道理。
当然,创业成功也离不开大学生的主观个人努力。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如果高校、政府部门、社会能够合力构建建立良好的创业生态链,定能使大学生的创业事半功倍,那时也必将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热潮中来,当大学生成为了创业的主体,那总理所期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夏熊飞
- 目击者道出实情也是一种“见义勇为” (2015-03-05 00:07:31)
- 河南救人溺亡大学生追悼会:被救女孩家长现身忏悔 (2015-03-04 09:13:17)
- 该如何告慰舍身救人的大学生 (2015-03-03 00:05:41)
- 见义勇为险成“不慎落水”岂止是悲哀 (2015-03-03 00: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