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去哪儿》赫山篇:“蹲下来”方可抵达民心
红网《书记去哪儿》今天推出第三期,记录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区委书记贺辉调研兰溪古镇的实况。除了进工地,访学校,贺辉书记还在养老院里、贫困户家中“蹲下来”,倾听群众的期盼、愿景,甚至牢骚、诉苦。(4月9日红网)
“蹲下来”,这是我看了本期《书记去哪儿》报道后,印象最深的三个字。因为通过本期纪实报道中的主人公——赫山区区委书记贺辉的身体力行,“蹲下来”这三个字的内涵已渐次清晰,即从人性层面升级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维,“以人为本”显而易见。至少,执政者以一种平视的亲民姿态,直面群众的牢骚、诉苦,这顺应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归。
《尚书》有载:“民可近,不可下。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这里说的是最基本的“民本思想”,儒、道、法、墨等古代以来各派政治家、思想家,都为之摇旗呐喊,使之成为中华文化思想中影响最广的政治信念。此中的“民”,从君民之民,到人民群众之民,“民本”的内核不断被拓展,至此有一个认知方向是不容置疑的——“人是发展的客体,社会生产力的对象和目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事实上,“以人为本”被明确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亦在表明:人民群体,首先是“人”,而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就是要对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负责。换一句话说,广大干部应当切实领会“以人为本”,以务实作风实践这一理念,回应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诉求,真正维护人的发展,这才是执政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很多情况下,人民群众不愿意说真话、实话,干部调研走访效果不佳,各种形式主义或程式主义过于冠冕堂皇。这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一些干部没有摆正好姿态,没有扎实“蹲下去”,一幅高高在上的傲慢面孔,早已把群众无形隔离。人民群众的诉求被“习惯性忽视”,结果无疑会导致执政者不知“民心所向”。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些群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他们对于干部普遍具有一种畏惧心理,但他们同样排斥形式主义之下的惺惺作态,更不需要“廉价的同情”,而是期待一份最基本的公平,譬如干部走向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一起劳作,促膝而谈;譬如群众来办事时,干部能倒一杯水。一句话,从人性出发,尊重一个“人”的主体地位,这才是干部群众之间坦诚相待的必要前提。若离开这些,一切都只能是浮于天际的虚幻之象。
所以,一个区委书记的“蹲下来”姿态,以百姓忧为忧,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为广大干部树立一个学习标杆。可以想见,报道中“听完这户人家的苦难,贺辉也沉默了好一会才说出话来”——这一现场描述多么触及人心;“如何为最困苦的这批人‘兜底’”、“得尽快拿出一套制度和办法来”——这一份真抓实干多么振奋人心。
“蹲下来”,方可抵达民心。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诠释。
文/王小杨
- 《书记去哪儿》赫山篇:兰溪河畔听民声 (2014/4/9 14:20:23)
- “打着鼾失眠”:密切联系群众 多下基层 多访贫问苦 (2014/4/9 13:51:40)
- “香香流星”:吃牛杂那一段好欢乐啊。 (2014/4/9 11:47:28)
- “小人物也疯狂”:有特色的赫山区,一位实干的书记 (2014/4/9 1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