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从“茅台荒”看调控物价的“政策无效性”

2011/1/8 4:07:24 [稿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方天戟]
  年前年后,“物价”好像成了姜文眼中的子弹,一直在“飞”。为了不让物价飞,各个部门的联动力度为前所未有,各类文件的措辞一次比一次强烈。又如,6日央行披露了2011年年度会议的内容,明确了今年央行四项主要任务,稳定物价被在首位(1月7日《新京报》)。看来执政者已给我们预设了一个“物价年”了。
  
  没错,我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让子弹飞,却不让工资飞”的民生困境。调控物价,准确地说,应当是让物价回落到正常水平,确实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维系社会安定的大事。然而,“物价问题”的棘手,早已超越了经济学范畴。我也愈发认同,稳定物价该回到体制上来,调控上工具理性的过热,最后反而会掩盖病症所在,导致物价问题进一步恶化。
  
  为更好理解中国特色的物价问题,不妨进行一番对比,试举一例近来的热点小议:“茅台荒”——国内价格货缺成荒,国外市场萧条无人问津也荒。国酒在国内多个城市供应紧张,价格一路飙升,一下涨了一成。与国内相比,国外的茅台酒市场则较为宽松,美国市场上,1000ml装53°茅台售价折合人民币1500元左右,仅为国内价格的一半左右。为何国酒茅台在外面献丑,无人问津,在国内却如此高高在上,不可高攀?
  
  除了税收上的不合理因素外,亦不难得出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一跟政策有关,即国酒享受了诸多出口的优惠,正如国酒相关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茅台酒在出口的时候价格就比在国内出厂价便宜,而且还可享受出口退税等补贴政策,因此即便到岸缴纳了所在国的关税之后,售价也要优于国内很多。另一原因,则跟中国的“官场习俗”或社会风气有关。送礼,请官员吃喝,酒要用贵的,高档的,茅台酒大受欢迎。这一特定环境制造了产品的“需求刚性”。再者,便是国外的市场环境。在国外,诸如消费习惯的有异,社会习俗的不同,以及酒类摆上超市货架的程序简化、销售运行的较低成本,加上外国人消费中国国酒的人一直不多,他们的社会不盛行拿酒送人、请客吃喝,于是报道上便有了这一描述:一位旅居法国多年并从事酒类贸易的生意人向记者表示,茅台酒在法国的主要销售对象是出国旅游和出国考察的中国人。由于市场需求不大,因此价格比国内便宜得多。
  
  既然茅台酒在国外的市场状况如此萧条,或者还未出现令人兴奋的市场前景,政府部门为何又如此给予如此多的政策便利,鼓励出口呢?这明显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操作。结果有了国人从国外回购茅台酒到国内来销售,因进口高关税,于是走私盛行就不足为怪,物价高企也不顺理成章。
  
  好吧,茅台酒在国内贵而在国外便宜,这是中国自家的商品。那么,国外的商品在中国与其国内又是怎样?
  
  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茅台荒”背后的“政策无效性”,不妨再举一例,看看来自大洋彼岸的“哈根达斯”。哈根达斯(Haagen-Dazs)是美国冰激凌品牌,一根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的行情价格是几十甚至上百元。城里孩子都以吃一根哈根达斯为一种“小小的奢侈”,何其高雅,或许一根哈根达斯就是他们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零用钱。农村的孩子可能做梦都无法尝上一口,或者一直在农村生活可能一辈子都难得见到。事实上,在中国高雅且价格不低的哈根达斯,在美国竟是三美元一大桶,如此便宜,随处可买。中国与美国的消费水平一对比,便足以发现哈根达斯在美国的高度大众化了。
  
  这些例证,虽不能代表所有的商品流通现状,但至少已引起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即“政策无效性”对市场经济的伤害,更具体一些说,对商品价格的扭曲。通过与国外相比,我们是一个高消费却是低收入的群体,生活成本高昂。尽管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在,不过政府如何尊重市场运行的规律,遵行市场经济的规则,减少不必要的有损市场效率的的人为操作因素,才是稳定物价的关键。物价问题的恶化,看似经营者正常的市场逐利本性所致,实则根源却在物价之外的非纯市场因素。诸如国内分割的市场、高昂的中间成本与扭曲的定价机制,以及一些灌输计划思维的政策。
  
  正因为这些物价之外的非纯市场因素的大量存在,我们无法真正建立高效的定价机制,物价亦无法按照市场规律随经济形势而合理变化,一旦物价被扭曲,再出台一系列所谓的调控措施,实际上不可避免经济学上的“政策无效性”,或者说,陷入物价调控的恶性循环中,价格上的扭曲进一步被后来的调控政策所扭曲,造成人们的财富大大被稀释。更严重的是,货币本身量化标准,也被扭曲,无法真正计算出商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连本身产品的成本都已模糊不清,又谈何制定出合理的市场价格?所以,调控物价不妨回到物价问题的根源上,放弃“政策万能”的思维,转变政府职能,退出不该插手的企业经营领域,切实从规范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经营条件与竞争机会。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