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分数硬指标”何以被软化

2010/6/12 0:24:15 [稿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方天戟]
  湖北大学教务处处长未进行严格审查把关,便同意“武汉林琳”转学;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擅自接收其借读,后又未严格审查相关信息而同意转入,安排在该校学习3年并以专科毕业;目前,两人均已被学校停职。(6月10《长江日报》)
  
  分数本是一个硬性指标,针对学生而言的诸多教育运作都是以此为中轴进行。在升学制度上,分数更是显得“绝情”。分数够了,你就可以上大学,差一分,谁也没办法。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分数这一理性指标的公平性抱有极大的信任感。高考之所以“神圣”,从侧面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一场对于分数这一硬性指标公平性的全民检验运动。
  
  然而,在现实面前,分数这一理性指标却不断地丧失“硬度”。不断爆发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更是凸显出:在人为因素过多干预下,分数这一硬性指标面临着软化的窘境。其公平性,也逐渐为人质疑。
  
  就最近发生了武汉林琳冒名上大学一事来看,两所学校的相关部门责任人均因“未严格审核把关”而被停职处理。单单给出这样富有“失职意味”的理由显然有些自我开脱。我们无法忽略作为始作俑者的中介,无法忽略两所学校“不约而同”的“未严格审核把关”,更无法忽略事件背后的普遍意义。
  
  长期以来,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肆鼓吹“阳光招生工程”,意在用公平公正公开等方式来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此外,早在06年,武汉市教育局就已经发出禁止违规接纳借读生的通知。然而,这些看似理性的机制,却在人为因素的过多干预下,被钻出了太多空子。这背后,无非于“利益”二字——利益腐蚀之下,再理性的机制也有可能被咬出缺口。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