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陈寅恪的读书生涯
在国外学者的眼中,能影响到世界的中国学者,史学大师陈寅恪必在五指之内。陈师能有如此学贯中西之成就,或许得益于他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我想,这位被称为“读书种子”的读书人,留学国外十五载,却无获一个高级学位,更令人钦佩其读书之诚。
虽无一学位,却也丝毫无以影响陈寅恪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刚谢世不久的国学大家季羡林先生亦是每每称陈寅恪为师,或因其在清华时旁听了陈师的课罢。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尤其是在“死去了的文字”上的成就,受益于陈师的启蒙与传业。从陈师的受业弟子,以及其涉及的学术范围便可发现,陈师具备阅读拉丁文、巴利文、蒙文、藏文、波斯文与梵文等语言的能力,至于英日德俄语兹不待言,举世皆知。后来陈师在其懂何种外语一栏里,只填了“德语”,更让世人领略了其大学问家的谦卑。语言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足为陈师猎涉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非一般人莫及。
相比于陈师,今人如阅读几本中文书,或趣味读物,且曰无更多时间与精力,那些成月成年不读书的人更不用说,这些或许就是至圣伟人与我辈平凡俗人之差距所在。有如郭沫若者,此君乃诗人,人文学科当有功力,解放后犹得中共器重,只不过也不该附和文革风潮,竟言每人看一本书,一百人看一百本书,在资料上一定超赶陈寅恪(并非原话,大意如此)。可笑得令世人不知如何是好。这亦从另一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陈寅恪通过阅读而占有的资料相当惊人。
陈师读书,做学问,独立与自由,乃真正大师。或许有人归于其家学渊源,其祖父、做过湖南巡抚的陈宝箴,其父大诗人陈三立,对陈寅恪的治学之路影响深远,但个人特质诸如不因人废言、自觉谦卑、坚守独立之学格,等等却是根基,这些无疑决定一个人的学术人生或“读书生涯”。这也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本色,为读书而读书,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在陈寅恪看来,一天一个面包是一种乐趣,而当今时人看来即使条件再优越,给其一清香房且有书童伺候也未必不痛苦,那些走上工作岗位更有了不读书的开脱借口。许多人,逼自己甚至满怀功利读几本兴致所选的书,书半而停,悔意不经意,仍觉韶光已老。这实为一种不幸,或许是无读书之命。悲矣?叹矣?无须再言。陈寅恪师听其助手说无以发扬其学术方法后,他说这也好,免得受他的毒。借此“安慰”为自己读书开脱的人,不读也罢,不读也罢,苦日无多,免得损害自己的身体。
仅从读书角度言,年轻于陈寅恪者,国人皆为熟知的白话先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提出者胡适之,仍稍逊学术上注重“诗史互证”的陈寅恪一等。胡适之先生一生在三十余年里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学校涉及法学、文学、人文学,甚至有不明学科学位一个,授于其学位的国家与地区,美国、加拿大、英国与香港均在其列。只是在陈先生面前,胡先生是个混混罢了。
当然“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远见,他一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而不落伍,前进之中国的改革与转型每每中了他的“预言”,以及提携后进,温和的笑意,深深影响着我们。胡适之先生很注重自己的生前身后名,但在国外的声誉未必如己之愿,我曾记得国外对其介绍乃寥寥无几。
读陈寅恪,心会滴血,陈师双目失明却也于文革风云年月泪尽泣血,内心的“文化之痛”、“国运之悲”又有谁人知?时代赋予他的命运令人伤痛,服膺于他门下的学人却亦时时得其学术人格的激励。我平民俗子,也愿自己远离名与利的场域,一如既往地坚守“我的理想”,甘为一个永远的“理想主义者”(这是一些相识者给我的评价之一),来一段我辈凡人与文字的佳缘。
虽无一学位,却也丝毫无以影响陈寅恪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刚谢世不久的国学大家季羡林先生亦是每每称陈寅恪为师,或因其在清华时旁听了陈师的课罢。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尤其是在“死去了的文字”上的成就,受益于陈师的启蒙与传业。从陈师的受业弟子,以及其涉及的学术范围便可发现,陈师具备阅读拉丁文、巴利文、蒙文、藏文、波斯文与梵文等语言的能力,至于英日德俄语兹不待言,举世皆知。后来陈师在其懂何种外语一栏里,只填了“德语”,更让世人领略了其大学问家的谦卑。语言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足为陈师猎涉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非一般人莫及。
相比于陈师,今人如阅读几本中文书,或趣味读物,且曰无更多时间与精力,那些成月成年不读书的人更不用说,这些或许就是至圣伟人与我辈平凡俗人之差距所在。有如郭沫若者,此君乃诗人,人文学科当有功力,解放后犹得中共器重,只不过也不该附和文革风潮,竟言每人看一本书,一百人看一百本书,在资料上一定超赶陈寅恪(并非原话,大意如此)。可笑得令世人不知如何是好。这亦从另一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陈寅恪通过阅读而占有的资料相当惊人。
陈师读书,做学问,独立与自由,乃真正大师。或许有人归于其家学渊源,其祖父、做过湖南巡抚的陈宝箴,其父大诗人陈三立,对陈寅恪的治学之路影响深远,但个人特质诸如不因人废言、自觉谦卑、坚守独立之学格,等等却是根基,这些无疑决定一个人的学术人生或“读书生涯”。这也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本色,为读书而读书,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在陈寅恪看来,一天一个面包是一种乐趣,而当今时人看来即使条件再优越,给其一清香房且有书童伺候也未必不痛苦,那些走上工作岗位更有了不读书的开脱借口。许多人,逼自己甚至满怀功利读几本兴致所选的书,书半而停,悔意不经意,仍觉韶光已老。这实为一种不幸,或许是无读书之命。悲矣?叹矣?无须再言。陈寅恪师听其助手说无以发扬其学术方法后,他说这也好,免得受他的毒。借此“安慰”为自己读书开脱的人,不读也罢,不读也罢,苦日无多,免得损害自己的身体。
仅从读书角度言,年轻于陈寅恪者,国人皆为熟知的白话先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提出者胡适之,仍稍逊学术上注重“诗史互证”的陈寅恪一等。胡适之先生一生在三十余年里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学校涉及法学、文学、人文学,甚至有不明学科学位一个,授于其学位的国家与地区,美国、加拿大、英国与香港均在其列。只是在陈先生面前,胡先生是个混混罢了。
当然“我的朋友胡适之”的远见,他一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而不落伍,前进之中国的改革与转型每每中了他的“预言”,以及提携后进,温和的笑意,深深影响着我们。胡适之先生很注重自己的生前身后名,但在国外的声誉未必如己之愿,我曾记得国外对其介绍乃寥寥无几。
读陈寅恪,心会滴血,陈师双目失明却也于文革风云年月泪尽泣血,内心的“文化之痛”、“国运之悲”又有谁人知?时代赋予他的命运令人伤痛,服膺于他门下的学人却亦时时得其学术人格的激励。我平民俗子,也愿自己远离名与利的场域,一如既往地坚守“我的理想”,甘为一个永远的“理想主义者”(这是一些相识者给我的评价之一),来一段我辈凡人与文字的佳缘。
相关链接
-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2009/2/20 15:09:50)
综合资讯
消费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