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就业困境下的政府行为更要有市场意识

2009/5/15 0:10:01 [稿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刘永涛]
  近日,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召开驻穗部分企业座谈会,动员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据称广东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企业近50万家,如果每一家企业吸纳一名高校毕业生,全省36.1万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就有了着落。会上还透露,《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办法预计将在本月底出台。(5月14日《广州日报》)
  
  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企业“任务式招聘”以图走出就业困境,其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严峻,这有待政府部门伸出援助之手。我也相信政府政策的持续优化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然而,像这种“硬性摊派”的政府行为也未必能实现政策设计者的“良好初衷”,也谈不上就业政策的“优化”了。
  
  笔者之所以对这一“任务式招聘”政策持怀疑态度,主要是因为这一就业举措忽视了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源——丧失了就业困境下应有的市场意识。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不是金融危机的必然,金融危机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危机发生之前的就业严峻现状足可以说明,恕我不一一例举。如果政府部门以“任务式招聘”要求企事业单位去招聘毕业生,虽然说是“一家企业吸纳一名高校毕业生”,但在危机之下,也有许多企业连一个大学生都不能消化,甚至还要栽员,而另外一些企业可能要招不止一名毕业生,所以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偏离了市场方向。由此也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如就业协议、工资报酬或是否适合新工作,等等。
  
  更进一步来说,这种“任务式招聘”政策也没有认真分析大学毕业生们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而这也与缺乏市场意识有关。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求总体保持平衡,才是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整体实现良好就业状况的一个基本条件。现在的现实是,大学毕业生早就饱和,而远远超出了市场所需的程度范围,再加上去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亦是必然之中。在此意义上,政府着力推动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要做的应当是适应市场的变化,大力提供一些政策性引导与就业服务,而不是将“招聘指标”硬性摊派强加于企业单位。
  
  当然,目前就业形势远不容乐观,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供远大求等因素外,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群体自身存在着一些结构性因素,比如说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差等。正因如此,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跟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大学毕业生们的服务意识、创新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操守,而且还体现在“市场能力”层面,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如何把握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我想,这种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政府部门有市场意识,充分尊重就业市场的发展规律,不断创新高等教育模式。
  
  最后仍想举一例说明,即地震后,四川灾区无疑需要更多建设力量的,政府可以政策上优化引导。这不仅仅在重建上引导了高校毕业生为灾区贡献自己的才华,也为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难题。在这一点上,政府行为要树立的市场意识则是,应当考虑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问题,为稳定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些政策优惠,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多赢,这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的“区域选择偏好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言以蔽之,在当前的就业困境下,我们的政府行为更应当具有市场意识,这才是帮助大学生们走出就业困境的有效路途。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