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而学问未必好
听欣欣说,在她们岳麓书院,有一位主讲老子文化的教授极为反对梁启超——按此教授的理由来说,梁启超面对当时国内的现实而不知所措时,而去西游了一年,带回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所谓理论,说要以中国传统文化治西方社会头脑,用西方发达的技术文明来为中国落后的经济服务,这些理论真的没多大用处。于是,这位教授大骂梁启超先生的学术多么假。
至于这些理论有没有用,现在不是在证明着?我以为,文化本来就是融合的过程,即使是文化的优劣高低不同,一种文明总会有一些营养能被吸引而丰富另一种文明。所以,这位教授一味反对梁启超,将梁批得一无是处,我是不大苟同的。但另据欣欣说,这位以研究老子文化的教授还说了一个观点,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也想找个时间向这教授请教请教。
那教授说,他反对读书。为了公正合理地理解这一观点(也有可能欣欣没有把话说完全),我得在这一观点之后还补充一点——反对读书,但并不反对学问。我也一直在思考着,一些人买了大量的书,也会自己列出了长长的书单,不知是在标榜学问,还是真正为了做学问。在这一认识上,我则倾向于教授的观点。
其实,在明季清初,也有一位极为反对读书、反对著书的大学问家——颜习斋,他是一位反对阳明之学的实用主义者,厌恶谈论所谓的“性”、“天道”、“考据学”,即是一位典型的唯“习”主义者——此“习”不是指温习功课,而是说凡学一件事都要用实地练习功夫,即重在实践。
我现在之所以接受颜习斋这一唯习主义思想,是因其弟子李恕谷在诠释其思想时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应当说,颜习斋反对读书,同时也反对著书,是积极的。毕竟,人的一生又有多少光阴,在其中又有多少学术生命,如果把精力大力致力于这些所谓的纸上笔墨,又有多少意义呢?
更甚,按颜习斋的观点,一个学人开口大谈天道与性,或理,即使“性命之理,不可讲也;虽讲,人亦不能听也;虽听,人亦不能醒也;虽醒,人亦不能行也。”(《存学编》卷一《总论讲学》)也就是说,一个学人在心性上枉费精力,最后未必能取得实效,说多了未必能成事。总之,颜习斋主张多务实际,少谈原理,做有用的学问。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评价他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讲究实际,此理甚是。
在唯习主义——实用实践主义思想的大旗之下,颜习斋自成一派,他时常率弟子分日习礼乐习射习书数,亲自教学生举石、超距、击拳,还经常带领学生射箭比赛。他自己也善医术、精六艺,他的“文武兼备”的思想以及“富国强兵”的主张促进了军事体育的形成和发展。
在今天看来,他的思想仍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在文科类的研究上,我们一批批钻研于书堆的所谓学者,到底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文化与学术成果?是那些类同的一本本的抄来引去的所谓著作吗?就算是,我们中间的精英(当然一般的读者是看不明白的)读了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就算理解了,又如何将推己及人而运用于实践?或者说,如何对社会有益。
而对于那些理工科之类,表面上要研究更多的理论,将科研成果表述于纸上,但更多的还是将实践的成果展示出来,并且这强调的是如何转化现实成果。如果大量成果仅仅停留于纸上,又何必去钻研?写成一本本著作,将又多么的“浪费一个人、一个社会”。在此意义上,颜习斋的反对是言之有理的。这应当是我们理解颜习斋唯习论的基点所在。
还得提提,那些致力于写书出著作的学者们,如何把写书当成一种成果展示,那是一种不幸。因为世上的书多得似一堆堆垃圾,对于社会并非是有益的,对于一个光阴有限的人,更是一种害处,就算那些写书的人写的都是可以作为好友来相处的思想健康的“善书”。
回到岳麓书院那位教授反对读书的问题上来,我想,对于施教于以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的岳麓书院的教授,有这样一种想法,应有其现实依据。因为,岳麓书院博大的“人文”或“天理”,对于今天的学子来说,她们真正的理会了多少,而形成一种修为?即使对欣欣这样专攻文博方向的研究生来说,也未必是获益良多。
所以,读书多、著书多不等于学问好,我也反对只为读书而读书。
至于这些理论有没有用,现在不是在证明着?我以为,文化本来就是融合的过程,即使是文化的优劣高低不同,一种文明总会有一些营养能被吸引而丰富另一种文明。所以,这位教授一味反对梁启超,将梁批得一无是处,我是不大苟同的。但另据欣欣说,这位以研究老子文化的教授还说了一个观点,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也想找个时间向这教授请教请教。
那教授说,他反对读书。为了公正合理地理解这一观点(也有可能欣欣没有把话说完全),我得在这一观点之后还补充一点——反对读书,但并不反对学问。我也一直在思考着,一些人买了大量的书,也会自己列出了长长的书单,不知是在标榜学问,还是真正为了做学问。在这一认识上,我则倾向于教授的观点。
其实,在明季清初,也有一位极为反对读书、反对著书的大学问家——颜习斋,他是一位反对阳明之学的实用主义者,厌恶谈论所谓的“性”、“天道”、“考据学”,即是一位典型的唯“习”主义者——此“习”不是指温习功课,而是说凡学一件事都要用实地练习功夫,即重在实践。
我现在之所以接受颜习斋这一唯习主义思想,是因其弟子李恕谷在诠释其思想时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应当说,颜习斋反对读书,同时也反对著书,是积极的。毕竟,人的一生又有多少光阴,在其中又有多少学术生命,如果把精力大力致力于这些所谓的纸上笔墨,又有多少意义呢?
更甚,按颜习斋的观点,一个学人开口大谈天道与性,或理,即使“性命之理,不可讲也;虽讲,人亦不能听也;虽听,人亦不能醒也;虽醒,人亦不能行也。”(《存学编》卷一《总论讲学》)也就是说,一个学人在心性上枉费精力,最后未必能取得实效,说多了未必能成事。总之,颜习斋主张多务实际,少谈原理,做有用的学问。所以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评价他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讲究实际,此理甚是。
在唯习主义——实用实践主义思想的大旗之下,颜习斋自成一派,他时常率弟子分日习礼乐习射习书数,亲自教学生举石、超距、击拳,还经常带领学生射箭比赛。他自己也善医术、精六艺,他的“文武兼备”的思想以及“富国强兵”的主张促进了军事体育的形成和发展。
在今天看来,他的思想仍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在文科类的研究上,我们一批批钻研于书堆的所谓学者,到底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文化与学术成果?是那些类同的一本本的抄来引去的所谓著作吗?就算是,我们中间的精英(当然一般的读者是看不明白的)读了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就算理解了,又如何将推己及人而运用于实践?或者说,如何对社会有益。
而对于那些理工科之类,表面上要研究更多的理论,将科研成果表述于纸上,但更多的还是将实践的成果展示出来,并且这强调的是如何转化现实成果。如果大量成果仅仅停留于纸上,又何必去钻研?写成一本本著作,将又多么的“浪费一个人、一个社会”。在此意义上,颜习斋的反对是言之有理的。这应当是我们理解颜习斋唯习论的基点所在。
还得提提,那些致力于写书出著作的学者们,如何把写书当成一种成果展示,那是一种不幸。因为世上的书多得似一堆堆垃圾,对于社会并非是有益的,对于一个光阴有限的人,更是一种害处,就算那些写书的人写的都是可以作为好友来相处的思想健康的“善书”。
回到岳麓书院那位教授反对读书的问题上来,我想,对于施教于以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的岳麓书院的教授,有这样一种想法,应有其现实依据。因为,岳麓书院博大的“人文”或“天理”,对于今天的学子来说,她们真正的理会了多少,而形成一种修为?即使对欣欣这样专攻文博方向的研究生来说,也未必是获益良多。
所以,读书多、著书多不等于学问好,我也反对只为读书而读书。
相关链接
- 消解“知识无用论”救赎的不只是“就业难” (2012/7/29 0:01:12)
- 读书时候的各种逆天卷 (2012/7/24 9:22:34)
- 纾解农村孩子读书困局,谁才是主角? (2012/7/17 0:12:18)
- 怀化:打造有效载体 激发学习活力 (2012/6/6 9:09:31)
- 不读书哥上学不交学费 遭张绍刚批像卖货的 (2012/5/28 9:12:41)
- 衡阳市南华大学开展“书香南华”读书月活动 (2012/4/24 15:50:35)
- 沅陵县开展“你读书我买单”活动(图) (2012/4/24 15:27:13)
- 八旬老人自掏腰包开图书馆 一度藏书两万余册 (2012/4/23 11:58:48)
综合资讯
消费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