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情愿被城市绑架的群体
农民,这是一个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的群体。先从黄老说起:
黄老,生于解放前,是一个60岁的老人,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住在离我不远的一条小巷里。在与他聊过几次天后,我也稍稍了解了这个来城务工或“不习惯农村生活”的老农民。
最近一次经过他住的那间租来的很脏乱的小屋时,我特意与他长聊了一段时间。因为我发现,这老人的屋内仅有的用砖头支撑的木板床(当然还有一台电子称摆在地上),仍还是一床凉席,床上也仅有一床适合夏天盖的薄被。于是我问他为何不添加过冬被子,他笑着说,过几天再买,堆上一些棉衣就不冷了。
黄老一个人在外打工,一对儿女已成家,在另一个城市打工。他为一位蔬菜批发商做事,每天早上用自备的用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为一些饭店商店送货。每天凌晨四点后,他就去赶工了,在老板那里吃了中饭再回住处。每个月除去吃老板的,大约也有将近一千元吧——因为他对我了一个很大概的数字:八九百一千吧。
按理来说,黄老这把年纪该在家养老了,老年人是盼望归根的,在农村毕竟有儿女赡养。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外,他不适应农村生活了,离不开城市了,在这再苦,也想多挣点钱。那么,当今那些十来岁就离乡进城打工的,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可能比黄老这样的老人更难以适应农村生活了,并且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外界影响。黄老的命运,无疑是他身后这一批更大规模人群的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一个活生生的被绑架的写照。
在离开农村之前,黄老当过村委干部,到过海南省,也在党校听过课。按他的话来说,他在农村应当还是算条件比较好的了。后来,他从村里调到杭州市余杭区农垦局当过技术员。现在退休了,没有退休金,也没其他什么保险。我想起了国家最近频频发布的“万亿投资计划”,就笑着跟他说,政府应当会给你补贴才是(当然是带有开玩笑的性质)。他也一笑了之,说哪有可能呢,他们那农村八十岁才能有补贴,要是自己六十来岁的农民也受补贴,那全国有多少啊,哪有那么钱呢?
可以说,黄老这一辈解放前出生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老农民,或许比当前一些为着改革开放激烈争吵的专家学者们,更能清楚地还原一个时代的真实。在我这个一心倾听的后辈面前,健谈的黄老把文革、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态基本上讲了一遍,毕竟他是一个老党员,是一个有基层经验的村干部,更在城市里当了一阵所谓的技术员,而后又是一个在城市里务工的老农民。
他谈及改革前的官场时,似乎话中有一种欣喜之情。他说,改革前官员们很少有贪污的,办事踏实,一心解决农村困难。当时的浙江,有一个叫江华的省委领导,很注意经常到农过调查,做过很实事,深受农民欢迎。只可惜后来文革时被批斗得厉害。
那时农村里正大讲共产主义,人人不出钱就有饭吃,大锅饭吃了几个月后就吃完了,变成了人人即使有钱也吃不了饭,没有粮食。后来,刘少奇了解到了这个情况,要他们在路边或屋边种点蔬菜,以解决生存问题。只可惜,刘少奇也因此被打成了走资派,含冤而死。最后还不是分田到户,一步步改变了温饱问题。
当年黄老可能比较关心政治,他对当时的国家政治与权力体系都有一个大体的思路。所涉及的这些官场话题,比如当时的省委领导蹲点农村,还是大锅饭,或在路边种菜搞“小资”,都只想说明国家不可能丢掉农村这一块,而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国家,必须真正解放农民,而不是随意所欲地牵着农民的鼻子走,就是现在给农民发红包发钱,就算农民为此感恩不已,也是无法改变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现状。
正如黄老说,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不好,(差距)越来越大,比如说一个城市开发了,周边的农民有土地了,有资源了,就会富起来,谁叫你没资源呢?其他农民为了过得更好,就离开了农村来打工,愿意吃苦,即使比农村苦多少倍也很情愿。挣了钱,舍不得乱花半分,都要往家里寄,或者存起来。这些钱虽少,但对于一个农民工的意义也许是无法去衡量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农民工为何为了那一点点工钱而自杀或跳楼了。
改革前平均主义盛行,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一旦分了地,家家各自都有了地,就不想比别干着差,或收入少,于是努力地干,想尽办法挣钱,非农忙时甚至愿意来城市里当乞丐。由此可见,那些沿海地区,对农民的吸引力将是多么地大。农民进厂,搞建筑,修铁路,每月把自己的血汗钱寄回家。
大学教育普及后,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个好工作,并且学费年年涨,培养一个大学生又是多么艰难,找工时还要问你有无工作经验,大学慢慢地被农村人抛弃了。打工要趁年轻,老了一点工厂就不要了,于是一批批十来岁的孩子,大多在初中毕业甚至等不及毕业就南下打工了。
问题就在此。因为一个人十来岁就离开了农村,对于维持农村生计的本领未掌握多少,在城市打了一两年工回来后,当然不适合农村的耕种生活了。再久一些,几年或十几年在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已不再属于农村,不愿呆在农村。然而,城市的那片繁华也不属于他们。当这些人形成一定规模后,一系列社会问题就产生了,比如寄居于繁华下的心理隔阂不断产生,比如一般来打工的农民没技术找工难,比如农业上荒地连片无人耕种,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老人的赡养都无法保障等等。
还有就是,在农村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观念,即邻里之间有一种暗地竞争,要比别人过得好,比如看见别人修了一栋新房,于是自己也得挣钱盖座更好的。而在家搞农业生产,哪有钱来?于是不得不外出淘金,甚至以身体健康来换取一点酬劳、工钱。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无法突破的现实下,农民,可以说是一个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的群体。
黄老,生于解放前,是一个60岁的老人,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住在离我不远的一条小巷里。在与他聊过几次天后,我也稍稍了解了这个来城务工或“不习惯农村生活”的老农民。
最近一次经过他住的那间租来的很脏乱的小屋时,我特意与他长聊了一段时间。因为我发现,这老人的屋内仅有的用砖头支撑的木板床(当然还有一台电子称摆在地上),仍还是一床凉席,床上也仅有一床适合夏天盖的薄被。于是我问他为何不添加过冬被子,他笑着说,过几天再买,堆上一些棉衣就不冷了。
黄老一个人在外打工,一对儿女已成家,在另一个城市打工。他为一位蔬菜批发商做事,每天早上用自备的用自行车改装的三轮车为一些饭店商店送货。每天凌晨四点后,他就去赶工了,在老板那里吃了中饭再回住处。每个月除去吃老板的,大约也有将近一千元吧——因为他对我了一个很大概的数字:八九百一千吧。
按理来说,黄老这把年纪该在家养老了,老年人是盼望归根的,在农村毕竟有儿女赡养。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外,他不适应农村生活了,离不开城市了,在这再苦,也想多挣点钱。那么,当今那些十来岁就离乡进城打工的,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可能比黄老这样的老人更难以适应农村生活了,并且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外界影响。黄老的命运,无疑是他身后这一批更大规模人群的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一个活生生的被绑架的写照。
在离开农村之前,黄老当过村委干部,到过海南省,也在党校听过课。按他的话来说,他在农村应当还是算条件比较好的了。后来,他从村里调到杭州市余杭区农垦局当过技术员。现在退休了,没有退休金,也没其他什么保险。我想起了国家最近频频发布的“万亿投资计划”,就笑着跟他说,政府应当会给你补贴才是(当然是带有开玩笑的性质)。他也一笑了之,说哪有可能呢,他们那农村八十岁才能有补贴,要是自己六十来岁的农民也受补贴,那全国有多少啊,哪有那么钱呢?
可以说,黄老这一辈解放前出生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老农民,或许比当前一些为着改革开放激烈争吵的专家学者们,更能清楚地还原一个时代的真实。在我这个一心倾听的后辈面前,健谈的黄老把文革、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生态基本上讲了一遍,毕竟他是一个老党员,是一个有基层经验的村干部,更在城市里当了一阵所谓的技术员,而后又是一个在城市里务工的老农民。
他谈及改革前的官场时,似乎话中有一种欣喜之情。他说,改革前官员们很少有贪污的,办事踏实,一心解决农村困难。当时的浙江,有一个叫江华的省委领导,很注意经常到农过调查,做过很实事,深受农民欢迎。只可惜后来文革时被批斗得厉害。
那时农村里正大讲共产主义,人人不出钱就有饭吃,大锅饭吃了几个月后就吃完了,变成了人人即使有钱也吃不了饭,没有粮食。后来,刘少奇了解到了这个情况,要他们在路边或屋边种点蔬菜,以解决生存问题。只可惜,刘少奇也因此被打成了走资派,含冤而死。最后还不是分田到户,一步步改变了温饱问题。
当年黄老可能比较关心政治,他对当时的国家政治与权力体系都有一个大体的思路。所涉及的这些官场话题,比如当时的省委领导蹲点农村,还是大锅饭,或在路边种菜搞“小资”,都只想说明国家不可能丢掉农村这一块,而一个有着远大前途的国家,必须真正解放农民,而不是随意所欲地牵着农民的鼻子走,就是现在给农民发红包发钱,就算农民为此感恩不已,也是无法改变日益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现状。
正如黄老说,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不好,(差距)越来越大,比如说一个城市开发了,周边的农民有土地了,有资源了,就会富起来,谁叫你没资源呢?其他农民为了过得更好,就离开了农村来打工,愿意吃苦,即使比农村苦多少倍也很情愿。挣了钱,舍不得乱花半分,都要往家里寄,或者存起来。这些钱虽少,但对于一个农民工的意义也许是无法去衡量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农民工为何为了那一点点工钱而自杀或跳楼了。
改革前平均主义盛行,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一旦分了地,家家各自都有了地,就不想比别干着差,或收入少,于是努力地干,想尽办法挣钱,非农忙时甚至愿意来城市里当乞丐。由此可见,那些沿海地区,对农民的吸引力将是多么地大。农民进厂,搞建筑,修铁路,每月把自己的血汗钱寄回家。
大学教育普及后,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个好工作,并且学费年年涨,培养一个大学生又是多么艰难,找工时还要问你有无工作经验,大学慢慢地被农村人抛弃了。打工要趁年轻,老了一点工厂就不要了,于是一批批十来岁的孩子,大多在初中毕业甚至等不及毕业就南下打工了。
问题就在此。因为一个人十来岁就离开了农村,对于维持农村生计的本领未掌握多少,在城市打了一两年工回来后,当然不适合农村的耕种生活了。再久一些,几年或十几年在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已不再属于农村,不愿呆在农村。然而,城市的那片繁华也不属于他们。当这些人形成一定规模后,一系列社会问题就产生了,比如寄居于繁华下的心理隔阂不断产生,比如一般来打工的农民没技术找工难,比如农业上荒地连片无人耕种,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老人的赡养都无法保障等等。
还有就是,在农村有这样一种很强烈的观念,即邻里之间有一种暗地竞争,要比别人过得好,比如看见别人修了一栋新房,于是自己也得挣钱盖座更好的。而在家搞农业生产,哪有钱来?于是不得不外出淘金,甚至以身体健康来换取一点酬劳、工钱。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无法突破的现实下,农民,可以说是一个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的群体。
相关链接
- 报告称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望接近10% (2012/11/5 10:13:51)
- 【献礼十八大】张家界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 (2012/11/2 15:53:22)
- 芙蓉区安置农民住上花园大厦 (2012/11/2 10:20:23)
- 茶陵炎帝加油站青年文明号牵手农民工子女 (2012/11/1 9:59:05)
- 全国首家“农民银行”明年年底前将在沅陵县正式挂牌营业 (2012/10/30 11:51:53)
- 长沙开福区捞刀河镇群—企文艺展演开幕 农民也追星 (2012/10/25 15:27:10)
- 江苏农民合作社挪用2500多储户存款放高利贷 (2012/10/25 8:15:39)
- 连云港4家农民合作社突然关门 上亿存款不知所踪 (2012/10/24 8:44:12)
综合资讯
消费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