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网 > 红辣椒频道 > 正文

亲近艺术,快乐生活

2008/9/20 0:09:42 [稿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刘永涛]
  离中秋佳节仅还有两天之际,跟随着领导前往望城联络一些事情,是为在省里举行有关文化艺术的活动而准备,成果将结集出版。
  
  而其中,在探访“望城三杰”这个过程中,我这个艺术门外汉也虚无缥缈般领略到了一种艺术之美,或者那些一生从事艺术的人们的艺术情怀。正如领导在“望城三杰”之一“泥人刘”那里跟我说的,我还年轻,对于这些“陶艺“了解得也许只是个皮毛,还有很多要学。随之,他告诉我何谓“釉下彩”、“釉上彩”之类,并教我如何品味这些。
  
  尽管对于所谓艺术欣赏,我真的只是了解个皮毛,甚至连皮毛也谈不上,但我隐隐发现,这些探访之事,与生活,或者可以说与我这次回家有了很大的相关。夸张一些说,有一种灵魂的相通。因为艺术是生活的,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自然地,与这句话意近的句子,在书中肯定是比比皆是。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内涵,必须是要保持一颗安宁心态,并在亲历接触之后,而从中醒悟。我以为,懂得了艺术与生活关联奥妙的人,气质心态等等往往与他人不在同一层次吧。当然,我是远远不够的。
  
  我远远不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也许是人们所说的年轻了点,而更重要的不在于此。生活中我的身边不乏比我大得多的人,也没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我们容许不懂艺术与生活相关联的人存在,这是谁都无法干涉的,不过,一个人的自我和谐或者说一个人的内心和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再放开一想,如果这个社会自我和谐的人越来越少,那么这个社会的和谐宣传也是多么虚假。
  
  暂且旁逸这一宏大的和谐议题不论,当下人们对于艺术追求的热情整体不高,除了与当前的社会物欲横流、全球经济不景气如股市低迷等等大环境有关外,也与一个人的具体工作环境有关。尤其是从事文化类事业如新闻业的这一些人,他们的工作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文字游戏的虚境而徒生烦恼,愈发虚无且无聊,而无实在价值。如果够格的话,我想我有时绝对如此。
  
  当人们愈发空虚了,这就像传染病一样四处蔓延,瞬间感染天下人,尤其是借助现在互联网这个平台,“空虚文字”引起共鸣之后进一步通过网络QICQ、MSN等等强度传播,成为一种有害的生活方式,即人们认同了这种表现为烦躁、空虚与无意义的生活价值观。
  
  就在这次中秋节前回家的列车上,对面座位上来了一位老人。他的出现,似乎进一步使我肯定了对以上文字。
  
  这位老人年逾古稀,手中拿着一把二胡,满面春风地坐在我的对面,并向主动我示意问好,他说自己去柳州,问我去哪一站。在老人“和蔼且热情的信号”的引导之下,我把话题引向了那把二胡,尽管我对这玩意儿一窍不通,在我印象中,多见街卖艺的盲人拉过。
  
  老人见我兴致颇高,于是很热情地介绍二胡这一乐器的各个部件组成。经过老人指点,一下子我与二胡的距离近了,于是蛇皮、马尾毛、黑楠木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东西构件,再次构成了我脑中的“二胡印象”。接着,老人教会我了一些基本操作。在我的要求下,老人在车厢里拉起二胡来,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名曲,让我神思飘然。老人说,二胡声调高低轻重,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盲人阿炳一生穷苦,他写了很多曲子,都是自己一生不幸命运的写照,一叹一息凝成声声二胡曲。
  
  老人从8岁开始拉二胡,中间隔了一些年,但也至少拉了半个世纪。最后,他还是告诉了我他这几十年来的一个体会:艺人无地位,尤其是这些乐于民间艺术的人群。当然,明星们受人追捧,也仅是因他们唱的都是一些极度娱乐化的东西,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娱乐快感,但又有何益?
  
  援此而言,当人们把自己的业余闲暇投入极度欢愉之中,又有谁能感觉到那种艺术与生活的灵魂的架接呢?
  
  我们也没有理由不相信,艺术是生活的,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生活的和谐相融,是需要社会能腾出一片令世人能静心的领域,以静听来自艺术的生命之音。一句话,懂得艺术,无疑也就懂得如何在浮躁的生活里倾听自己的内心,然而这成了很多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奢望,更甚,很多人就连这种“奢望”亦无从谈起。

频道精选

综合资讯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