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 他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深得军心。
传说,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辗转呻吟,痛苦不堪。吴起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跪下,把这位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来。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大哭。别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普通士兵,却得到将军为你儿子吮血,应是光荣之事,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呀,前几年吴将军为他的父亲吮吸疮口,结果他的父亲直到战死也决不回首。今日吴将军又为他的儿子吮血,我真不知我儿子要死在哪里了……”
吴起一生跳槽三次,四易其主,所到之处都有非凡功绩。据《资治通鉴》载:他在鲁国为将时,大破齐师;在魏国为将时,击秦,拔五城,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在楚国为相时,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皆患楚之强。
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他著的《吴子》将战争性质区分为“义兵”、“强兵”等;战备上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变,积极利用外界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在将才上要求将领掌握“四机”,《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就是这样一个走哪儿哪儿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物,却在道德上有很大的缺陷,甚至有点“缺德”,他的一生多次的跳槽都跟这方面有关。
吴起年青时,家有千金之富,他到外周游却一事无成,使家业荡尽。有人便笑话他,吴起便将笑话他的人杀死30多个,奔出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于是便拜曾子为师。他的母亲去世,他始终没有回去。曾子便与他断交。
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拜吴起为元帅。由于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鲁君心生疑虑。吴起想因此成就功名,便杀妻以求将。鲁国在危难之时就起用了他,等待破了齐师后,有人就有鲁候面前打小报告,说吴起的德之名,吴起恐得罪,遂投奔魏国。
魏国早就听说了吴起的不德之名,魏文侯问他的大夫李悝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李悝说:“吴起贪而好色,但非常会用兵,即使司马穰苴在世也不见得比他强。”于是魏文侯便以吴起作为将帅,他取得了成绩后却跑去和魏相田文论功。因“刚劲自喜”得罪了不少人,有人设计陷害他,魏文候的儿子武候也对他不太“感冒”,吴起遂奔楚。
楚悼王任之为相,吴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为楚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楚悼王刚死,变法因手段过于强硬、时间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贵族射杀并车裂。
纵观吴起悲剧的一生,他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是十分骄人的,他的理论水平也是很少有人能出其右的,却因个人的德之不修,造成了一生屡屡出了气力却讨不到好的根源。而就是这样一个道德上有着极大缺陷的人,却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经典的论述。
魏文侯薨,武侯即位。武侯坐船从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中间时说:“这里的山河多么险固,多么美好壮丽呀,这是魏国的珍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统治者的德业而不在山河的险固。从前,三苗国左边扼拒洞庭湖,右边扼拒鄱阳湖,但他们不修道德仁义,所以被夏毓灭掉了。夏桀的都城,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道在北边,但他不修德政,终于被商汤流放。殷纣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背靠常山,南据黄河,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死。由此可见,治国在德不在险。如果大王您不修德政,舟中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呀。”武侯连连称是。
吴起的这番论述不可谓不生动,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精辟,真是振聋发聩的空前绝论。而他自己却以自身巨大的人格缺陷,而没有用自己的行为来很好的践行自己的理论。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臣,吴起的这种行为,从小处说是导致了怨声载道,被人很容易的抓住了把柄,从而被致于死地,从大处说也为国家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吴起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啊!
[稿源:红网] [作者:田德政] [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