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瞭望》周刊报道说,从对重庆开县井喷、密云踩踏事故、吉林火灾、阜阳市劣质奶粉等事件的责任追究中,可以明确看出,“官员问责”开始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又有数十位官员因为失职而丢掉官职。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等,今年4月中央又批准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了严格规范。已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的“官员问责”,正在冲击太平“官念”。
当官原本不太平,这个我们平时耳闻目睹中了解的不少。何为官?《说文》解:官者,吏事君也。即是干事、责任之意。当今的官也叫作“领导干部”,何谓“领导干部”呢?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曾形象地阐述过:“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由是看来,当官就是意味着要多工作、多付出,在关键的时候还得身先士卒……看来当官责任重大,还真不是个“太平”的事儿。
可是“太平官”一说又从何而来呢?因长期以来,我们的用人体制对官员的要求不高,不论你有无作为、有无责任心、有无能力,只要在官场熬到一定的年头,都可以加官进爵。同时,因监督制约机制的缺陷,当了官掌了权,私人专车、宽敞住房、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费“考察”等各种好处也随之而来。这样的官当起来给人的感觉确实太太平平,四平八稳。于是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就产生为官“太平”的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造就了一大批政绩平平、不思进取的“太平官”。
如今,“官员问责”开始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让不负责任、渎职者不“太平”起来,这样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明确官员的责任,增强他们的为人民服务意识,让当官真正的难起来,使那些没有一点责任感、事业心的人根本无法在官场里混日子、捞好处、谋私利,这种“不太平”才是官场的常态,群众需要的也是这样的“不太平”的官。
“官员问责”制度化的施行,不仅在于打破做官“太平”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在增强官员的责任心,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打破官员“能上不能下”的陋习,推行新的政府理念,在国家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必将产生更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我们期盼“官员问责”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
[稿源:红网] [作者:田德政] [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