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4日下午2时开始,合肥市被市郊燃烧秸秆(油菜秆、麦秆)的刺激性烟雾笼罩,很多市民感到眼睛不适。在合肥市的省立医院,已有上十位市民因该“雾”引发呼吸困难、导致哮喘前去急诊科就诊。 这样的烟雾,同时引发了交通困难,在“大雾”最浓厚的傍晚,行走在城市的车辆均放慢了速度;而安徽民航自5月25日傍晚8时许至当晚10时30分,已取消了4个航班的进出港任务,原定温州——合肥、北京——合肥等航班分别迫降南京、上海;而高速公路方面,有关管理部门也开始向司机们派发“恶劣天气提醒卡”。(2004年5月26日 新华社 )
实际上,夏收季节焚烧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的现象不仅安徽有,在全国许多的地方都很普遍。笔者所居住的鄂西北也是这样的,一到麦收时节,处处火光冲天,浓烟蔽日。因烧秸秆殃及到别人尚未收割的庄稼,造成民间纠纷的事更是不胜枚举。
造成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机收的普及,使得庄稼在收获的同时,秸秆大多都随意的扔在田间,不便于收集与堆放。加之夏收、夏种等农活是一环套一环,一环催一环,农民们收完这样得赶紧种那样,也没有时间对这些散乱的秸秆进行处理。同时,大部分农民靠的是畜力和小农机耕田,无法对那些废弃在田里的秸秆进行掩埋,于是秸秆又给耕种带来了困难。所以,农民们只好一烧了之。
众所周知,焚烧秸秆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它不仅污染环境、造成火灾隐患和资源无谓的浪费,更有可能如安徽一样引发交通困难,造成车辆减速、航班迫降等问题。对于焚烧秸秆的危害,许多干部群众都有切身的体会,不少地方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进行治理。如合肥市今年就紧急出台了关于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从5月26日开始,合肥市环保局已兵分数路,劝阻农民烧秸秆。河南洛阳今年打击秸秆焚烧就出的是“重拳”,焚烧一亩地罚款十万元。虽然不少地方劝告、罚款“软硬兼使”,但仍然无法杜绝这种现象,甚至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笔者认为,要有效的禁止禁烧秸秆宜“疏”不宜“堵”。有关部门应协调做好这样几件事:首先,农机部门在农机的制造与改装上,要考虑到不仅便于农民收粮食,也就考虑到便于农民收秸秆。比如,有少数的进口农机,就能在收作物的同时,把秸秆打成捆,便于收集与运输。其次,应为秸秆回收利用创造条件,能让秸秆生钱,这样才能让农民爱惜它。比如,能源一直依赖进口的丹麦,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和黑麦,其秸秆过去大部分被农民或农场主在田野焚烧了,自从该国研发秸秆生物燃烧发电技术,将大量的秸秆回收利用,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同时,要积极倡导油菜、小麦的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等工作。
笔者认为只有采取这样的方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禁烧秸秆这种不良现象。
[稿源:红网] [作者:田德政] [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