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北师大实验小学刚刚成立的“李四光中队”的少先队员们,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说:“我们成立了李四光中队,学习李四光爷爷献身科学,献身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主动地为地球做点什么。”。 温家宝总理很快就回了信,他殷切寄语:“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之路,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2004年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一位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能够在百忙之中亲笔给少先队员们回信,可见温家宝总理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倾情。他在信中教导小朋友们要:“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之路,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向青少年倡导环境道德,可见总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他的这种悲天悯人之情跃然纸上。温总理的对环境道德的倡导,不光是对青少年,就是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次有益的教育。
道德,原本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一般情况下,道德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迫切的今天,有必要把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延伸到自然环境的保护领域,促使人们建立起环境道德体系,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形成了环境道德观念。古人所说的“物我同舟,天人共泰”,就是一种朴素的环境道德观。古人的意思就是,自然与人类本身就是“拴在一根稻草上的蚂蚱”,要同舟共济,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良性的互动。这句话还有一个潜在的意思就是:如果物我不同舟共济的话,那么天与人就难以共泰。从许多教训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是深刻的,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珍视的。
可惜的是,这种环境道德观念,在近些年不但没有得到强化,反而在不少人的头脑里荡然无存了。为了一些眼前的利益,违背自然规律,肆无忌惮的对自然进行索取与掠夺,真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在这种背景下,大片的森林被毁灭,矿山被滥采,水源被污染,野生动物被捕杀……导致风沙肆掠,环境污染,野生动物绝迹,酸雨侵袭等等,把好端端的环境弄得满目疮痍,破败不堪。
好在这样的状况,已经引起不少有志之士的重视,国家新一代的领导人就十分关注环境保护工作,环保被动的局面也正在得到改观,环境道德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温家宝总理亲笔给北师大实验小学少先队员们回信,使我们感到总理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忧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温总理对环境道德的重视,他有意的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观念。这样做,毫无疑问会产生积极、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必能加快社会的环境道德的建设,必能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只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道德系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环境道德观念,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去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稿源:红网] [作者:田德政] [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