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工作居住证制度甫一出台,就引来一片叫好之声。众多在北京工作多年但一直没有户口的“人才”(非人才连资格都没有)欣喜不已,以为自己总算可以享受北京的“市民待遇”了。 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申请办理所谓“北京绿卡”时,才知道它是有“总量控制”的,而且“总量”多少还不得而知,也就是说,即使是人才,能不能办到北京绿卡,只能是“撞大运”。尤其让申请者失望的是,北京绿卡的“市民待遇”也打了折扣,比如,持“绿卡”者及其子女可以与“正式”北京人一样免交借读费入托以及升入中小学,但高考必须回到原籍,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北京的“高考权”。(据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
看到这个消息,我真为那些寄人篱下的“准北京人”感到悲哀。所谓“北京绿卡”,即“准北京户口”,本来就低人一等,死乞百赖才求到,但未承想还要打折。不难想像,在北京上完高中,却要回到某个可能很偏远而且可能已经没有亲人的地方去高考,是多么的尴尬和麻烦。那么,那些孩子为什么不能与他的高中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北京市这样做究竟有什么理由?有关方面没有就此作出具体的解释。但明眼人一听到这个规定就会明白:这显然是因为北京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奇低,而北京人肯定不想让外来者分沾这个特权!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考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高招录取分数线。而北京市是分数线最低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在试题相同的情况下,北京市的高招分数线相比河南、湖南等地区,一般要低100分以上。这显然是因为北京地区的招生名额多而考生相对较少而导致录取率太高。但北京人一直回避这一点,他们总是强调北京考生的素质较外地高。这个因素不能说没有,但这种差距需要用100分来弥补吗?照此逻辑,各省(市、区)是不是也能以省会城市考生素质较高为由,而单独划出一个低分数线,以区别于县乡的考生呢?而对持有“北京绿卡”的考生来说,如果他们在北京上了中小学,即在北京成长,那么,他们当然也具备北京考生的素质,为什么还不让他们在北京参加高考呢?难道一个户籍本就决定了这些“绿卡学生”永远不具备北京考生的素质?
“北京绿卡”没有“高考权”,撕掉了北京在高考问题以及户籍管理上的一块“遮羞布”。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很多城市包括省会城市都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拆除了入市的门槛,但惟独北京按兵不动,直到搞出了这个打折再打折的“北京绿卡”,还像是施舍似的。北京为什么死守户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避免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便于首都城市的管理。但这个理由显然只是“虚置”的,因为户籍根本就挡不住外来人口,北京现有数百万无京籍者,即为明证。而户籍所附带的“高考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好处。为了保护这个特权,北京人可以说煞费苦心。比如,从今年开始,北京高考开始单独命题,这就降低了分数线的可比性。现在,所谓“北京绿卡”又将“高考权”毫无道理地剥离出来。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北京死守户籍的壁垒,恐怕主要是为了维护北京人的既得利益以及像“高考权”这样的特权吧!
各省(市、区)的高招指标主要是北京人定的,也就是说,北京这个“低分特区”是北京人自己人为营造的。现在的北京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不情愿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因为利益会越分越薄;而北京的相关决策者及其子女,也都在享受着这种特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假公济私,也是一种高等教育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如果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下去,北京的那些决策者还谈什么公正、公平,又谈什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稿源:红网] [作者:盛大林 ] [编辑:杨国炜]
|